袁世凯-中圆银圆,中圆铸造量

2024-04-15 10:52发布

袁世凯-中圆银圆,中圆铸造量


1条回答
虎啸林
1楼 · 2024-04-15 10:59.采纳回答

  • 袁世凯-中圆银圆,中圆铸造量总计 371 万 枚有余

  “中圆” 银圆中罕见的面额

  《国币条例》 规定,一圆主币成 {MOD}仍为90%,五角以下辅币均改为 70%。后来财政部以 “因时州宜,与原采例略有出人”为由,改成 {MOD}为89%。

  同时为实现金本位币制作淮备,将五角辅币名称定为“中圆”。1916年(民国 5年)7月,财政部应造币总厂所请,先在天津发行了含银 70% 的中圆、二角、一角三种新银辅币,并力推十进制结算法。

  中圆铸造量

  除天津总厂外,1917 年2月南京造币厂呈请部领中园、二角、 一角新银辅币祖模获谁,财政部5月下令将翻印新模送总厂复验,再行开制。同年广东造币厂拟开制新银辅币,以未获部领祖模为由,欲能用归模,未被批准。其余各厂,皆未经中央颁给祖模准子制发

  根据 1935%(民国24年)出版的《财政年鉴》,津厂自1916年至1929年止,产量约 123 万枚;宁厂自1917年至1923 年止,中圆产量约247万枚,总计 371 万 枚有余

  由于南京造币厂翻印银辅币新模要先送总厂雕刻洋技师复验放行才能开制,故其出品应与津厂所造者接近。

  虽然北洋政府三令五申努力推广新银辅币,但十进制改革效果不彰。到1923 年时风潮迭起,十进制几近崩溃:市场仍按含银量折算,新辅币与旧辅币已无分别,天津造币厂还被币制局训令停产。档案中可查到的袁像中圆产量,尚不及同时期一圆主币产量的千分之五。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习用中圆辅币的地方有限,各地最乐用的辅币还是二角及一角。袁像中圆主要在北方各省流通,在十进制改革失败后,使用上无任何便利之处。中圆在上海称“袁像对开”,市价要十三角一二分才能兑得大洋一圆。即使在产地南京,通用的仍以广东、江南、湖北等地造的旧式毫子居多,“大洋角以成 {MOD}不佳,市面不易行使”。即使是邻近,总厂的北京,辅币也是以小洋一角最为通行。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