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
一、简介
三孔布,是古代钱币的一种,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外形设计为圆首、圆肩、圆足,独特之处在于钱币的首部以及双足各有一孔,因此得名“三孔布”。它是当时专门用于计量重量的一种通用货币。
二、历史背景
三孔布的产生与赵国在战国晚期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赵国为了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改革。在此背景下,赵国开始制造以“石邑”三孔布为代表的新的货币形式。这种货币的出现体现了赵国货币制度的变革,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货币设计的高度智慧和独特性。
三、特点
外形设计:三孔布具有圆首、圆肩、圆足的造型,首部及双足各有一孔。
面值:分大小二等币值,大币值为一两,长度为7厘米左右,重量在12-19.5克之间;小币值为十二铢,长度为5厘米左右,重量在6-9克之间。
文字与图案:三孔布正面铸有地名,背面铸有数字(如一、二、廿、四十、七十等)及记重文字。已发现的三孔布钱文包括上邲阳(一两)、下邲阳(一两·十二朱)、北九门(十二朱)等。
四、流通范围
三孔布主要在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流通,但由于其数量稀少,流通时间相对较短。
五、收藏价值
由于其数量稀少、历史价值高、设计独特等特点,三孔布在钱币收藏领域中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近年来,三孔布在拍卖会上的价格也屡创新高,一些珍贵的三孔布甚至已超过百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六、争议与研究
关于三孔布产生的年代和国别,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秦国说”、“赵国说”、“中山国说”和“魏国说”等多种观点。这些争议和研究为三孔布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学术价值。
总结:三孔布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特殊货币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策和货币制度变革,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货币设计的高度智慧和独特性。其独特的外形设计、面值体系、文字与图案等特点,使其成为钱币收藏领域中的珍品和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