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背景:
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于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各解放区货币不统一(如北海币、边币、抗币等),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统一货币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标志着新中国货币体系的诞生。
由于当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第一套人民币的纸张、印刷技术较简陋,且因通货膨胀问题,后期陆续发行了高面额券种(如1万元、5万元)。1955年,国家经济稳定后,第一套人民币被第二套人民币(按1:10000比例)取代并停止流通。
背景:低面额券,主要用于日常小额交易。
工人和农民(1949.1.10):象征工农联盟,图案简洁。
工厂(1949.8):反映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
牧羊(1949.2.23):体现农业经济。
背景:中等面额,流通广泛。
帆船(1949.1.10):象征交通运输。
水牛(1949.7):展现传统农耕。
织布(1949.8):代表轻工业发展。
背景:较高面额,用于较大交易。
灌田和矿井(1948.12.1):首发券,体现农业和矿业。
火车站(1949.5.25):反映铁路建设。
背景:适应通胀需求,版本繁多。
施肥和火车(1948.12.1):农业与运输结合。
万寿山(1949.7):北京名胜,具有文化象征。
背景:中高面额,部分版本稀缺。
火车大桥(1949.2.10):展现基础设施建设。
压道机(1949.10.3):象征工业化进程,存世稀少。
背景:高面额,版本最多。
北海桥(1949.3.25):北京地标,设计精美。
轮船(1949.5.4):代表航运业发展。
背景:通胀加剧后发行。
长城(1949.8):国家象征,图案庄重。
背景:高面额,部分版本珍稀。
瞻德城(1951.10.1):新疆专用券,“四大珍”之一。
背景:应对严重通胀。
牧马(1951.10.1):内蒙古专用,存世极少,“四大珍”之一。
背景:高额交易需求。
蒙古包(1951.5.17):内蒙古专用,“四大珍”之一。
背景:通胀顶峰时期发行。
牧马图(1951.5.17):第一套人民币“币王”,存世不足百张。
背景:1953年发行,用于大额结算,流通时间极短。
新华门(1953.12):象征中央政府。
历史意义:第一套人民币统一了全国货币体系,支撑了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
珍稀品种:
“四大珍”:1万元牧马图、5000元蒙古包、500元瞻德城、1000元牧马图。
其他稀缺券:50元压道机、100元轮船等。
收藏价值:低面额券百元至千元,珍品可达数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