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币史上最大面额,仅存2种版别)
发行时间:1953年12月(第一套人民币末期)
经济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需大额货币维持流通。
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按 1:10000 比例回收,5万元实际仅兑换 5元,绝大多数被销毁。
特殊用途:主要用于财政结算、大宗交易,民间流通极少。
正面图案:北京新华门(中南海正门),主色调为深蓝色。
背面图案:大花符与“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主色为棕色。
防伪特征:
雕刻凹版印刷,线条精细,手摸有凹凸感。
纸张含纤维丝,透光可见不规则分布。
无固定水印,但油墨氧化后呈现独特褪色效果。
正面图案:左侧农民驾驶收割机场景,主色调为绿色。
背面图案:花球与面值,主色为紫色。
防伪特征:
底纹细密,放大镜下可见微缩文字。
油墨厚重,紫外光下无荧光反应(现代假币常有荧光)。
总发行量:约 数千万张,但1955年几乎全部回收销毁。
存世量估计:
新华门版:全球存世不足 50张(全品相少于10张)。
收割机版:存世约 30-50张,全品相极罕见。
区域差异:两版均全国发行,但西北、东北地区留存稍多(因回收效率较低)。
版别 | 全品相 | 流通品相 | 拍卖纪录 |
---|---|---|---|
新华门版 | 200万—400万元 | 50万—150万元 | 2018年北京拍卖 460万 |
收割机版 | 150万—300万元 | 40万—120万元 | 2021年上海拍卖 380万 |
注:
品相差异极大(如破损、修补价格暴跌)。
真伪需专业鉴定(高仿品常见于黑市)。
纸张:真币为老式棉纸,柔韧泛黄;假币多用现代铜版纸,光滑或过白。
印刷:
真币为凹版印刷,线条立体(尤其新华门的门框纹理);假币多为平版印刷,模糊无层次。
油墨:
真币油墨自然氧化,呈现哑光感;假币油墨鲜艳或反光强烈。
暗记:
新华门版:门柱右侧有微缩“五万”字样(需放大镜观察)。
收割机版:麦穗中隐藏“1953”年份。
鉴定必选:通过PCGS、PMG等权威机构评级(裸币交易风险极高)。
保存方法:恒温避光,使用无酸收纳盒,避免折叠或触摸图案。
投资提示:
顶级珍品,市场流动性低,适合长期持有。
警惕“海外回流”“祖传旧藏”等话术(90%为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