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军邮真品采用当时先进的胶版印刷工艺,图案线条刻画细腻、清晰流畅。以邮票主图中军人的面部五官为例,眉毛根根分明,眼睛轮廓清晰,眼神炯炯有神,鼻子、嘴巴的线条过渡自然。而高仿品即便使用现代高精度印刷设备,但在还原图案细节时,仍难以企及真品的高度。仔细观察会发现,高仿品图案线条常出现模糊、发虚的情况,五官线条不够锐利,有轻微的晕染现象,整体质感大打折扣。
真品大蓝军邮的刷色鲜艳且纯正,蓝色底色浓郁而沉稳,与票面中军人服装、帽徽等元素的色彩搭配和谐统一,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色彩饱和度。在自然光下观察,票面色彩层次丰富,无明显褪色迹象。高仿品则往往在色彩把控上出现偏差,蓝色底色可能过深或过浅,与真品相比显得过于艳丽或暗淡。部分高仿品还存在套色不准的问题,不同颜色区域之间出现错位、重叠,导致图案边缘出现杂色,破坏了票面的整体美感。
大蓝军邮真品票面图案元素完整无缺,每一处细微之处都经过精心雕琢。例如,邮票四角的装饰花纹,真品线条规整,图案饱满,无断裂、缺失现象。而高仿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由于模具制作精度不足或印刷过程中的失误,导致图案元素出现瑕疵。如装饰花纹可能出现线条中断、变形,甚至部分图案被遗漏,仔细对比真品便能发现这些破绽。
真品大蓝军邮采用特定时期的专用邮票纸,这种纸张质地轻薄但韧性十足,对着光源观察,能看到纸张纤维分布均匀,且带有自然的纹理。用手触摸,能感受到纸张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而非光滑如镜。高仿品则多使用现代常见的纸张,质地或厚或薄,纤维分布不够均匀,有的纸张过于光滑,缺乏真品纸张的质感。部分高仿品虽尝试模仿纸张的粗糙感,但往往用力过猛,造成纸张表面不平整,显得刻意而不自然。
大蓝军邮真品的背胶为当时特有的工艺制成,胶面均匀细腻,呈半透明状,且具有一定的粘性。在放大镜下观察,背胶表面可见自然的纹理和气泡痕迹,这是传统制胶工艺留下的特征。而高仿品的背胶问题较多,有的使用现代化学合成胶,胶面过于光亮,颜色偏白,与真品背胶的半透明质感相差甚远;有的背胶涂抹不均匀,出现局部堆积或稀薄的情况;还有部分高仿品为降低成本,甚至不使用背胶,仅在票面背面涂抹一层类似胶水的物质来冒充,用手触摸,粘性明显不足,且容易留下痕迹。
大蓝军邮真品齿孔度数精准,一般为 14 度,在 20 毫米长度内的齿孔数量符合标准。通过专业的齿孔测量工具测量,能够发现齿孔间距均匀,误差极小。高仿品的齿孔度数则常常出现偏差,有的可能大于或小于 14 度,齿孔间距也不均匀,用测量工具测量时,会发现相邻齿孔之间的距离不一致,这是由于高仿品在打孔过程中,无法达到真品的高精度控制。
真品齿孔形状规则,呈标准的圆形,边缘光滑整齐,无毛刺、撕裂等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齿孔边缘的纸张纤维切断整齐,没有明显的变形。高仿品的齿孔形状则可能出现不规则情况,有的齿孔呈椭圆形,甚至多边形,齿孔边缘粗糙,有明显的毛刺和撕裂痕迹,这是因为高仿品使用的打孔设备精度较低,无法准确打出标准的圆形齿孔。
大蓝军邮真品在设计过程中,为了防伪和便于识别,设置了一些不易察觉的暗记。例如,在票面特定位置的图案线条中,隐藏着细微的变化或特殊标记。通过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暗记线条流畅,与周围图案自然融合,且具有唯一性。高仿品由于无法获取真品的暗记信息,即便尝试模仿,也往往在暗记的细节处理上露出马脚。其模仿的暗记线条可能不够清晰、连贯,与真品暗记的形态、位置存在差异,通过与真品对比,便能轻松识破。
鉴别大蓝军邮的真伪,不能仅依据单一特征判断,而需综合考量票面图案、纸质、背胶、齿孔以及暗记等多个方面。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建议收藏者准备专业的鉴定工具,如高倍放大镜、齿孔测量尺等,对邮票进行全方位细致观察。同时,多接触真品,熟悉真品的各项特征,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鉴别能力。对于难以确定真伪的邮票,还可寻求专业邮票鉴定机构的帮助,借助其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丰富的鉴定经验,给出权威鉴定结果,确保收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