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铸钱

2024-05-21 15:50发布

  后铸钱是古钱币术语,指的是后世启用前代年号补铸或重铸的钱币。例如,“大中通宝”的部分记地钱,就是在洪武年间按照洪武钱制补铸的;“泰昌通宝”则是在泰昌帝死后,由其子天启帝补铸的。此外,元初民间以“大观通宝”为文铸钱,由于字体怪异,钱界亦称其为“后铸钱”。

  后铸钱的出现,与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关。例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兹地区由于铜矿资源丰富,并具备冶炼技术,加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其成为东西方商贾货物的集散地和转运站,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因此,龟兹地区不仅流通着两汉时期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等货币,同时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如汉龟二体五铢钱、纯龟兹文一体钱等。

  在清朝道光年间,库车地区也曾设立铸钱局,铸造了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等钱币。这些钱币的铸造,同样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货币流通的需要。

  总的来说,后铸钱作为古钱币的一种,其产生和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