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五铢钱

2025-03-12 16:32发布

汉朝五铢钱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重要币种,从西汉至隋唐时期流通时间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五铢钱的起源

五铢钱最早铸造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替代了之前的“半两钱”。“五铢”指的是每枚钱币重五铢(一铢约等于0.65克,因此五铢约3.25克)。

2. 形制特征

  • 圆形方孔:钱体为圆形,中间有方孔,象征“天圆地方”理念。

  • 钱文书法:一般是篆书或隶书“五铢”二字,字形端正。

  • 钱背特点:多为素背,也有部分钱币带有纹饰或记号。

3. 不同时期的五铢钱

五铢钱在汉朝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不同皇帝时期铸造的钱币在质量和形制上有所差异:

  • 西汉五铢:武帝时期铸造,钱质精良,钱文工整,重量稳定。

  • 王莽时期(新朝):改制频繁,曾废除五铢钱,改铸“大泉五十”等新币,但后来复铸五铢。

  • 东汉五铢:承袭西汉钱制,但因战乱影响,钱币质量下降,出现轻薄残缺现象。

  • 三国及魏晋南北朝:五铢钱仍被沿用,但形制越来越简陋,部分地方政权甚至私铸劣质钱币。

4. 影响与意义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影响了后世的货币制度。直到**隋文帝(公元581年)**废除五铢钱,改铸“开皇通宝”,五铢钱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5. 收藏价值

由于流通过程长,五铢钱存世较多,普通品种价格不高,但若是质量上乘、铸造精美或特殊版本(如王莽五铢、南朝五铢等),则具有较高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