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长达近三百年。清朝钱币在沿袭明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货币制度的调整,形成了以 制钱(铜钱)、银两(银锭)和机制银元 为主的货币体系。
清代制钱是指官方铸造的铜质圆形方孔钱,钱币上一般铸有皇帝年号,称为“通宝”或“重宝”。
方孔圆形,延续中国传统货币形制。
由官方钱局铸造,民间不得私自铸造。
不同皇帝年号的钱币具有不同的书法风格。
顺治通宝(1644-1661):清初统一后铸造的钱币,以小平钱为主。
康熙通宝(1662-1722):数量庞大,铸造时间长,流通广泛,并有“满文背”(背面铸有满文铸造局名)的特色版别。
雍正通宝(1723-1735):钱币质量提升,文字工整,铜质较好。
乾隆通宝(1736-1795):存世量大,造型规整,钱文俊美,为收藏热门。
嘉庆通宝(1796-1820):铸造规模较大,铜质略有下降。
道光通宝(1821-1850):受鸦片战争影响,铜料短缺,钱币逐渐变薄。
咸丰通宝、重宝(1851-1861):因战乱,铸造“大钱”(如五十、百文面值),但实际购买力低。
同治、光绪、宣统通宝(1862-1911):继承前制,造币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
清朝时期,白银是主要的大额支付手段,用于贸易、赋税和储值。
银两本身并无固定形式,多以 “银锭” 或 碎银 形式流通。
不同地区的银两单位不同,如“库平两”、“市两”。
使用时需要“打折”计算成色,银两上通常有官府或钱庄的检验戳记。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步引入机器铸造的银元,机制银元成为清朝货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绪元宝(1890s-1908):清政府在全国多地设立造币厂,如广州、湖北、北洋等,铸造“光绪元宝”银元。
大清银币(宣统年间):清朝政府试图建立统一的银币体系,但因清朝灭亡,未能全面推广。
龙洋(龙银):因正面铸有龙纹,被称为“龙洋”,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广泛。
前期(顺治-乾隆):以铜钱为主,白银自由流通,货币体系较为稳定。
中期(嘉庆-道光):由于鸦片战争、财政困难,银两短缺,铜钱贬值,钱荒严重。
后期(咸丰-宣统):战乱频繁,铜钱贬值,机制银元与外来银元(如墨西哥鹰洋)大量流入。
推动亚洲贸易:清朝银两制度影响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
机制银元的引入:促进中国近代货币制度改革,为民国银元体系奠定基础。
铜钱书法艺术:清代铜钱上的钱文书法精美,成为收藏界的重点。
清朝钱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涵盖了传统铸币、银两经济、机制银元三大体系,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折射出清朝晚期的财政困境。如今,清代钱币在收藏市场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稀有版别的铜钱和机制银元,深受藏家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