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的铸造是一门融合冶金、书法与工艺的复杂技术,尤其以中国铜钱为代表的方孔圆钱,其制作流程严谨精密。以下是分步骤详解古代钱币的铸造工艺:
雕母钱:
由宫廷匠人用精铜手工雕刻母钱(又称“雕母”),字体深峻如刀刻,细节完美(现存雕母多为国家一级文物)。
▶ 例:清代乾隆通宝雕母,现拍卖价超百万元。
翻铸母钱:
用雕母翻铸若干母钱(铜质),作为批量生产的标准模板。
陶范法(先秦-汉):
将黏土制成带钱腔的双面陶范,阴干焙烧成陶。
两片陶范合拢,注入铜液(温度约1200℃)。
▶ 特点:一范一钱,效率低,常见战国半两边缘流铜。
翻砂法(隋唐后主流):
用母钱在细砂框上压印出钱型凹槽。
上下砂箱合模,浇铸后拆砂取钱。
▶ 效率提升:一炉可铸数百枚。
合金配比:
青铜钱:铜70%-80% + 锡10%-20% + 铅5%-15%(汉五铢最佳配比)。
劣钱:减铜增铅(如东汉“董卓小钱”脆而易碎)。
鼓风熔炼:
使用皮囊鼓风炉(唐宋后用水力风箱),铜液需撇去浮渣。
去毛边:
铸后钱树(多个钱币连枝状)需凿下,锉磨边缘流铜。
▶ 未修者称“毛坯钱”,收藏界稀有。
穿孔加工:
用方形铁凿手工凿孔(早期),或直接铸出方孔(后期)。
挫痕打磨:
钱体表面留纵向锉痕(常见于唐宋钱背)。
鎏金/错金:
宫廷赏赐钱会加饰贵金属(如唐代“开元通宝”金质钱)。
钱币 | 工艺亮点 | 技术突破 |
---|---|---|
新莽“货泉” | 悬针篆字体,纤细如发 | 陶范精密雕刻技术 |
北宋“大观通宝” | 瘦金体钱文,字口深峻 | 翻砂法精度达0.1毫米 |
清“咸丰大钱” | 铜质精良,重达50克 | 金属配比与高压铸造技术结合 |
熔炉:黏土或砖砌坩埚炉(汉代已有高炉遗迹)。
范具:陶范(汉)、石范(战国)、铜范(王莽时期)。
雕刀:青铜/铁质刻刀(细节精度达0.5毫米)。
铸口痕:
真品:浇铸口残留自然收缩凹坑。
仿品:机械钻孔痕迹或人工酸蚀。
文字神韵:
真品:笔画根部呈梯形(手工雕刻特征)。
仿品:激光刻字底部平整。
氧化层:
真锈:层次分明,锈体坚硬(铜绿+红斑)。
成功率:
按古法铸造,成品率不足30%(气泡、缩孔导致残次)。
成本对比:
古代铸钱成本约等于面值30%(如宋代铸钱耗铜80文/贯)。
总结:古代钱币的铸造是农业文明下的“精密工业”,其工艺演变(陶范→翻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如今通过X光、电镜分析古钱微观结构,甚至能还原历代矿料来源,方寸之间承载着完整的科技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