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1955年5月10日流通)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首套货币,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同面值的发行量差异极大,部分券种因回收彻底或流通时间短而存世稀少,成为收藏界的珍品。以下是各面值的发行量统计(部分数据为估算,因历史档案不完整)及版别详细介绍:
工人和农民(蓝黑色)
发行量:约10亿张(存世较多,普通品相市价100-500元)
特征:左侧工人、右侧农民,冠字三位罗马数字,无水印。
工厂(浅蓝/红色)
发行量:约5亿张(市价200-800元)
特征:左侧工厂图,红色主色调,纸张较薄。
牧羊(绿色)
发行量:约3亿张(市价300-1000元)
特征:左侧牧羊图,背面绿色花符,纸张易泛黄。
帆船(蓝色)
发行量:约8亿张(市价150-600元)
特征:帆船主图,早期冠字为三位罗马数字。
水牛(蓝色)
发行量:约2亿张(市价500-2000元)
特征:水牛耕地图,因流通损耗大,好品相稀少。
织布(棕黄色)
发行量:约4亿张(市价300-1200元)
特征:织布机图,颜色易褪色。
灌田和矿井(首发版)
发行量:约6亿张(市价200-800元)
特征:1948年首发,图案简单,纸张脆弱。
火车站(黑色)
发行量:约3亿张(市价400-1500元)
特征:车站主图,黑色油墨易磨损。
施肥和火车(蓝绿色)
发行量:约5亿张(市价300-1000元)
万寿山(蓝紫色)
发行量:约1亿张(市价1000-5000元)
稀缺性:因回收彻底,好品相罕见。
火车大桥(红色)
发行量:约4亿张(市价500-2000元)
压道机(棕色)
发行量:约5000万张(市价5000-2万元)
珍稀原因:发行量少,多数被回收。
北海桥(蓝黑色)
发行量:约8亿张(普通版市价200-800元)
轮船(红色)
发行量:约1亿张(市价3000-1万元)
稀缺性:图案精美,存世少。
长城(绿色)
发行量:约3亿张(市价400-1500元)
排云殿(紫色)
发行量:约2亿张(市价800-3000元)
农村(绿色)
发行量:约5亿张(市价300-1000元)
瞻德城(紫色)
发行量:不足100万张(市价20-50万元)
地位:“四大珍”之一,新疆地区专用券。
秋收(黄色)
发行量:约4亿张(市价500-2000元)
牧马(绿色)
发行量:约50万张(市价50-150万元)
珍稀原因:仅内蒙古地区流通,回收彻底。
蒙古包(绿色)
发行量:约30万张(市价30-80万元)
特征:背面蒙文,限内蒙古使用。
骆驼(蓝绿色)
发行量:约2亿张(市价1000-5000元)
牧马(紫色)
发行量:不足10万张(市价200-500万元)
地位:第一套人民币“币王”,存世仅数十张。
骆驼(黄色)
发行量:约1亿张(市价3000-1万元)
新华门(棕色)
发行量:约1亿张(市价5000-2万元)
背景:1953年发行,用于大额结算,流通时间短。
发行量规律:
低面额(1元、5元)发行量普遍在亿级以上,存世较多。
高面额(5000元、1万元)因通胀调控需要,后期发行量减少。
珍品共性:地域性发行(如内蒙古、新疆)、早期回收彻底、存世量<100万张。
市场价值:
普通品相低面额券:百元至千元。
“四大珍品”(牧马图、蒙古包、瞻德城、牧马图1000元):单张数十万至数百万元。
防伪提示:
珍稀券种99%为仿品,需通过紫外线、纸张老化痕迹、暗记等综合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