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中的1元券共有3种版别,均于1949年发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作为首套人民币中的低面额纸币,其设计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风貌,存世量较大但好品相稀少。以下是具体版别介绍及市场行情:
版别名称 | 发行时间 | 主色调 | 图案主题 | 存世量 | 2024年市场价(好品相) |
---|---|---|---|---|---|
工人和农民 | 1949.1.10 | 蓝黑色 | 左侧工人、右侧农民 | 较多 | 300-800元 |
工厂 | 1949.8 | 浅蓝/红色 | 左侧工厂 | 较少 | 500-1,500元 |
牧羊 | 1949.2.23 | 绿色 | 左侧牧羊人 | 较少 | 800-2,000元 |
正面图案:左侧戴帽工人持锤,右侧农民扛锄头,象征“工农联盟”。
背面图案:花符与面额数字,无复杂设计。
防伪特点:无水印,冠字为三位罗马数字(如ⅠⅡⅢ)。
收藏提示:流通痕迹普遍,全新未流通品极少见。
正面图案:左侧工厂厂房与烟囱,体现工业化建设目标。
背面图案:红色花符,颜色易褪色。
特殊点:纸张较薄,易破损,好品相稀缺。
正面图案:左侧牧羊人赶羊群,展现农业经济。
背面图案:绿色花符,与正面色调对比鲜明。
存世现状:因纸张质量差,多数票面泛黄或折痕明显。
纸张材质:
真品:脆薄老纸,自然泛黄,透光无现代荧光反应。
假币:纸张过白或做旧生硬,紫外光下可能泛蓝。
印刷特征:
真品:油墨不均匀(老式胶印),线条有微小晕染。
假币:颜色过于鲜艳,图案过于清晰(现代高清印刷)。
冠字号码:
真品:字体老旧,排列略不整齐,油墨深浅不一。
假币:冠字号码规整,字体为现代电脑排版。
普通品相:100-500元(常见折痕、污渍)。
全新未流通:1,000-3,000元(需评级鉴定)。
稀有变体:如“工厂”红字版、特殊冠字(如ⅠⅠⅠ)可能溢价数倍。
收藏建议:
优先选择评级币(如CNCS、公博封装),避免假币或修补品。
注意防潮保存,老纸币易脆化。
配套收藏:可搭配第一套人民币其他低面额券(如5元、10元)。
第一套人民币1元券诞生于解放战争末期,主要用于解放区经济过渡。由于当时物资匮乏,纸张和印刷技术简陋,导致保存至今的高品相纸币稀少。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1元券按10,000:1比例回收,绝大多数被销毁。
如需进一步鉴定或高清图片参考,可查阅《中国人民币图录》或咨询专业评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