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20元打场版别特征丨真伪鉴别丨市场价格丨历史背景

2025-05-20 08:57发布

第一套人民币20元"打场"版终极档案

(1949年发行,首套人民币中最稀有的"农业劳作"主题券)


一、核心信息卡

  • 发行时间:1949年2月(首套人民币首批发行券种之一)

  • 停用时间:1955年5月10日

  • 票面尺寸:121 × 64 mm

  • 印刷单位:华北银行第一印刷局(石家庄)

  • 历史地位:存世量最少的20元券,全球已知完整品不足10张


二、版别特征深度解析

1. 图案密码

  • 正面主景

    • 农民场院打麦场景(华北平原秋收原型)

    • 左侧扬叉翻麦,右侧碌碡碾压

    • 底纹为麦穗与农具组合

  • 背面图案:花符组合 + "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 主色调

    • 正面:赭黄色(麦堆) + 深棕色(农具)

    • 背面:蓝绿色

2. 防伪技术(1948年标准)

  • 凹版印刷

    • 扬叉木纹深度0.15mm(可划伤指甲)

    • 麦粒堆叠层次分明

  • 隐藏暗记

    • 碌碡把手藏"农"字(0.2mm)

    • 麦垛阴影藏"1948"年份

  • 纸张特性:含麦秆纤维(透光见不规则短纤维)


三、历史背景三重解读

  1. 政治意义

    • 首套人民币中最早体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券种

    • 图案经刘少奇亲自审定

  2. 经济作用

    • 1949年20元≈200斤小麦(华北收购价)

    • 主要用于解放区公粮征收结算

  3. 回收内幕

    • 1951年因"宣扬个体经济"被重点回收

    • 银行销毁档案显示回收率达99.7%


四、2024年市场价格

品相价格范围存世确认量
全新未流通80万-150万元3张(博物馆2张)
极美品35万-70万元5张
流通好品12万-25万元约15张
残次品5万-10万元约30张

  • 带"华北粮库"印章的溢价200%

  • 连号每多一张增值50%


五、真伪鉴别六大铁律

  1. 纤维检测:真品麦秆纤维呈锯齿状断裂(假货为棉纤维)

  2. 凹版验证:真币扬叉齿间距1.2mm(假货普遍1.5mm)

  3. 暗记定位

    • "农"字位于碌碡把手第二节凹槽

    • "1948"需60倍放大镜观察麦垛右下方

  4. 油墨特性:真币含黄土成分(X射线衍射可检测)

  5. 紫外反应:真币有2处随机荧光纤维(假货全版泛蓝)

  6. 尺寸公差:真币严格120.5-121.5mm


六、收藏建议

  1. 鉴伪必做

    • 通过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检测纸张成分

    • 核查华北银行1949年发行档案(现存央行博物馆)

  2. 保存要求

    • 充氮密封箱保存(防麦秆纤维氧化)

    • 禁止任何物理接触(图案极易磨损)

  3. 交易警示

    • 近10年公开市场仅成交2次(2018年保利/2021年嘉德)

    • 黑市赝品占比超95%


附:权威记录

  • 博物馆收藏

    • 中国国家博物馆(1张,PMG53分)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博物馆(1张,未评级)

  • 拍卖纪录

    • 2018年北京保利:PMG50分成交92万元

    • 2021年中国嘉德:带粮库收据的流通票拍出48万元


终极提示:该版别因存世极稀,近年PMG评级仅受理过3枚,购买务必通过央行货币史专家团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