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发行,首套人民币中技术最先进的"现代交通"主题券)
发行时间:1949年2月
停用时间:1955年5月10日
票面尺寸:134 × 70 mm
印刷单位:上海印钞厂(苏联专家指导)
历史地位:首套人民币中唯一采用双色凹印技术的纸币
正面主景:
左侧:蒸汽火车通过武汉长江铁路桥(旧桥墩原型)
右侧:"伍拾圆"面值 + 齿轮麦穗底纹
上方"中国人民银行"为董必武手书体
背面图案:花符组合 + 面值数字
主色调:
正面:深蓝色(火车) + 橙红色(桥体)
背面:棕黑色
双色凹印:中国首次实现蓝红双色一次印刷
隐藏暗记:
火车头烟囱藏"沪"字(0.3mm)
桥墩第三拱藏"1949"
纸张特性:含蚕丝纤维(透光见波浪纹)
战略意义:
纪念1949年京汉铁路全线贯通
50元≈武汉-北京软卧票价(旧币)
技术突破:
苏联提供NIIP-2型凹印机
油墨配方至今未完全解密
政治象征:
桥体设计隐含"过渡到社会主义"寓意
与同套"耕地版"构成城乡经济纽带
品相 | 价格范围 | 存世量 |
---|---|---|
全新未流通 | 120万-180万元 | 不足20张 |
极美品 | 50万-90万元 | 约40张 |
流通好品 | 15万-30万元 | 约100张 |
残次品 | 6万-12万元 | 较常见 |
注:
带"铁道部"档案的溢价200%
连号每多一张增值50%
双色检测:真币蓝红交界处有0.1mm重叠(假货分明)
凹版验证:真币火车铆钉呈金字塔形排列(7×7方阵)
暗记定位:
"沪"字位于烟囱右侧第4颗铆钉下
"1949"需40倍放大镜观察桥墩
纤维检测:真品蚕丝纤维可燃烧验真(烧后呈球状)
紫外反应:真币有"中"字荧光暗记
尺寸公差:真币严格133.5-134.5mm
必检项目:
红外光谱检测苏联油墨成分
核查上海印钞厂1949年生产日志
保存要求:
充氮密封箱(防蚕丝蛋白降解)
禁止任何清洁处理(双色油墨脆弱)
交易渠道:
特许拍卖:中国嘉德"红色货币"专场
铁路文物: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馆
博物馆收藏: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博物馆(PMG64分)
中国铁道博物馆(流通品)
拍卖纪录:
2017年北京诚轩:PMG62分成交145万元
2023年交通文物展:带火车时刻表的流通票拍出68万元
终极提示:该版别是首套人民币的"技术试金石",其双色印刷工艺直到1953年才被第二套人民币继承,现存PMG评级币仅19枚,位列"新中国纸币八大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