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961”)
1996版1元是第四套人民币1元券的最终版本,也是该系列中防伪技术最先进的版本,首次采用无色荧光纤维丝技术,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
发行时间:1997年4月1日(1996版实际发行于1997年)。
票面设计:
正面:侗族、瑶族人物头像(与801、901一致)。
背面:长城图案(与801、901一致)。
主要防伪特征:
无色荧光纤维丝:在紫外光下可见随机分布的荧光纤维丝(红、蓝两色)。
国旗五星水印(与901相同)。
胶印缩微文字:背面长城下方有“RMB1”缩微文字。
双色横号码:冠字为深蓝色,号码为黑色。
普通版:大多数冠号属于普通版,无明显特殊特征。
荧光纤维强弱版:
强荧光纤维:紫外光下纤维丝密集、明亮(较稀少)。
弱荧光纤维:纤维丝较少或较暗(较常见)。
特殊冠号:
补号(JZ、JU、JW等):存世量少,价格较高。
早期冠号(如CP、CQ):部分冠号荧光纤维更明显。
纸张:采用含无色荧光纤维的专用印钞纸,手感较厚实。
凹版印刷:主图案(人物头像、文字)触摸有凹凸感,假币多为平版胶印。
无色荧光纤维(核心防伪):
真币:紫外光下可见随机分布的红、蓝荧光纤维丝(假币可能无纤维或印刷模拟)。
部分假币纤维丝排列规则(真币随机分布)。
国旗五星水印:透光观察,左侧有清晰的五星和国旗图案。
缩微文字:背面长城下方“RMB1”需放大镜观察,假币可能模糊不清。
冠号字体:真币冠字号码油墨均匀,假币可能字体歪斜、溢墨。
颜色:真币颜色自然,假币可能过于鲜艳或暗淡。
1996版1元共发行约300个冠号(理论最大发行量约300亿张),是第四套1元中发行量最大的版本。
由于90年代末经济高速发展,1元券流通消耗极大,全新品存世较少。
全新未流通品(UNC):较少,尤其是早期冠号(如CP、CQ)和补号(JZ、JU)。
流通旧票:存世量较大,但收藏价值低。
强荧光纤维版:比普通版更稀少,价格更高。
全新单张:8-20元(视冠号、号码而定,无47或豹子号价格更高)。
整刀(百连):1000-3000元(号码连续的刀货溢价较高)。
流通旧票:1-3元(品相差的仅值面额)。
强荧光纤维版:单张20-50元(纤维丝密集的品种)。
补号(JZ、JU):单张50-150元(视品相而定)。
优先选择荧光纤维密集的品种:未来增值潜力更大。
关注补号和早期冠号:如JZ、JU、CP等,存世量较少。
整刀、整捆收藏:原包装未拆的刀货、捆货更受市场欢迎。
假币风险:市场上存在翻新币和低仿假币,尤其是荧光纤维技术较难仿造,建议用紫外灯检测。
评级币更可靠:通过PMG、NGC等评级公司认证的961更易流通和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