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玩市场甚至收藏圈,一些所谓的“高仿大厂”正在用工业化流程批量制造假银元,仿真度之高、手段之隐蔽,已远远超过过去的小作坊造假。以下是业内爆料出的大厂造假银元常用的7大核心工艺,可以说是令人震惊:
使用高清扫描仪、微距相机将真币建模还原到微米级别。
结合3D扫描+图像识别技术,连币面的细微划痕都能复刻。
目的:解决传统模具精度不够、细节死板的问题,让图案逼真、真假难辨。
利用工业级数控CNC雕刻机或激光雕刻设备制作正反模具。
每条线、每个字体,做到毫厘不差。
更换不同模具批次,可以伪造出不同“版本”的袁大头,如“中华民国三年”、“八年”、“签字版”等。
目的:批量快速复制真币纹理和轮廓,满足多币型、多年份的仿造需求。
使用和国家造币厂类似的重型冲压设备。
通过高压一次压出立体清晰的图案与边齿。
银元币胚使用铜、铝镍锌合金,外形几可乱真。
目的:模拟早年机器铸币工艺,做出币面“立体感”和“击打感”。
使用“三段腐蚀工艺”:酸洗 → 烟熏 → 中和定色。
仿出银元表面的“包浆”、“黑氧化层”与“旧锈点”。
部分大厂使用自研腐蚀液+电解设备加快“老化”速度。
目的:从光洁新币变成“挖地而得”的“古币感”。
用高速震动抛光机+人工打磨工具在银元局部制造自然“磨损”。
常见手法包括:头像模糊、边齿缺口、局部沙眼、打磨肩章等。
目的:消除“过新”感,让买家误认为是流通多年老币。
在合金中加入少量银或锡,让敲击声音尽量靠近真银元“叮当声”。
通过精准切割币胚,控制每枚假银元重量在26.5~26.8克。
目的:防止买家用“敲击声”和“称重”方法识破。
使用“旧布袋”、“民国报纸”、“发黄油纸”包装造假银元。
印制伪造的“民国纸证书”、“收藏证明”,甚至伪造NGC评级盒。
某些高仿币甚至伪造拍卖行标签、收藏家签名。
目的:营造“传家宝”、“老祖宗留下来的”氛围,增加欺骗可信度。
如今的假银元,不再只是“粗糙翻模”,而是完整的工业流水线产品 + 场景营销包装。这些大厂假币往往流入直播间、古玩市场、小型展会,靠“故事”打动人心。
切勿只看“包浆”和“故事”,一定要看细节(边齿、敲音、重量、字体)。
尽量购买有第三方认证的真币(如NGC/PCGS封装评级)。
如果价格“过于便宜”,九成是假,切忌“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