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影响深远的货币改革,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全国通用的标准铜钱——秦半两。以下是其详细特征及历史背景:
形制
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成为后世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制。
无郭无纹:钱体朴素,边缘无凸起的轮廓(即“外郭”),背面平素无文。
铭文
篆书“半两”:钱面铸有李斯所书的小篆“半两”二字,左右对称排列。
字体高挺:笔画粗壮,凸起明显,体现秦代严整的书法风格。
重量与尺寸
名义重量:12铢(约7.5克,秦制1两=24铢)。
实际差异:早期厚重(直径3.2-3.8厘米,重8-10克),后期因私铸减重(最小仅4克)。
战国货币混乱
刀币(齐、燕)、布币(三晋)、蚁鼻钱(楚)、圜钱(秦)。
六国原有货币形态各异:
换算困难,阻碍经济交流。
改革措施(前210年)
废止六国货币:仅保留秦国的“半两”圜钱为唯一合法铜钱。
官铸主导:由中央统一铸造,严惩私铸,确保货币权威性。
范铸法
采用陶范或石范浇铸,钱币边缘常有流铜(毛边),文字深浅不一。
工艺局限
钱体较厚,穿孔方正,部分钱币可见浇铸口痕迹(“铸柄”)。
中国货币标准化的开端
终结战国货币杂乱,奠定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沿用至清末。
经济集权的体现
货币统一与“书同文、车同轨”共同强化中央集权。
存世实物
陕西秦始皇陵、四川等地均有出土,部分钱币可见“半两”二字磨损(流通痕迹)。
汉代延续
西汉初期仍铸半两钱,但逐渐减重(如“榆荚半两”轻小如豆)。
辨伪要点
字体呆板,锈色浮艳(化学做旧),重量偏离标准。
铜质青白,锈色自然(绿锈或黑漆古)。
文字古朴,笔画无刻意工整感。
真品特征:
仿品破绽:
黄金为上币:
以“镒”(20两)为单位,用于赏赐或大宗交易(如秦陵出土“郢爰”金版)。
布帛为辅助:
民间小额交易仍用纺织品、谷物等实物货币。
秦半两虽工艺粗糙,但其开创的货币体系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如今一枚保存完好的秦半两,市场价可达数千元(稀有版别更高),是钱币收藏家眼中的“华夏铜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