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钱币

2025-03-12 16:37发布

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钱币种类繁多,包括铜币、银元、纸币以及部分金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以下是民国钱币的主要类别及特点:


1. 铜币(制钱、铜元)

(1)清末铜元沿用

  • 清朝晚期(光绪年间)开始铸造铜元,民国初期仍在流通。

  • 铜元面值通常为**"制钱十文"、"二十文"**等,背面常有龙、嘉禾或其他图案。

(2)民国铜币

  •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孙中山头像)

    • 主要面值:十文二十文五十文

    • 发行时间:1912年左右,部分省造(如江西、福建)。

    • 特色:正面孙中山侧面像,背面为嘉禾纹或不同省份标记。

  • 军阀时期地方铜币

    • 北洋政府及地方军阀自行铸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使用银元替代铜币。


2. 银币(银元、大洋)

(1)袁大头(袁世凯像银元)

  • 最著名的民国银元,1914年北洋政府铸造,成为流通主币。

  • 主要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

  • 正面:袁世凯侧面像

  • 背面:嘉禾、篆书"壹圆"等字样

  • 特殊版:签字版、O版等,收藏价值极高。

(2)孙中山像银元

  • 主要版本

    • "三鸟版"银元:孙中山正面像,背面三只飞鸟,1927年铸造。

    • "船洋"银元(孙中山帆船银元):1933年开始流通,背面为帆船图案,俗称"船洋"。

(3)其他军阀银元

  • 各地军阀曾铸造不同的银币,如**"四川军政府银币""云南大洋"**等。


3. 纸币(法币、金圆券、银元券)

(1)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 各银行自行发行纸币,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 纸币种类繁多,信用不稳定,银元仍是主要流通货币。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 1935年,**"法币"**发行,取代银元,但通货膨胀严重。

  • 1948年,国民政府改发**"金圆券"**,但因信用破产而失败。


4. 民国金币(较少流通)

  • 主要用于国际贸易和外交赠礼,如孙中山金币袁世凯金币


5. 收藏价值

  • **珍品:**珍稀版袁大头、签字版船洋、特定军阀银元等,价值极高。

  • **普通品:**常见铜币、法币,因存世量大,价值相对较低。